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媒体书评丨非典型荷兰城市阿姆斯特丹的光荣与哀伤

2022-11-30 16:51:34 964

摘要:一座素未谋面的城市,透过作者的文字了解它的一切。《北海之心:阿姆斯特丹的光荣与哀伤》是继《九面之城:纽约的冲突与野心》和《薄雾之都:伦敦的优雅与不凡》之后,列城志的第三本新书。“一个普通的荷兰人想要的无非是“自由、长寿、财富、荣誉、名声、娇...

一座素未谋面的城市,透过作者的文字了解它的一切。《北海之心:阿姆斯特丹的光荣与哀伤》是继《九面之城:纽约的冲突与野心》和《薄雾之都:伦敦的优雅与不凡》之后,列城志的第三本新书。

“一个普通的荷兰人想要的无非是“自由、长寿、财富、荣誉、名声、娇妻、多子、健康和一个带篱笆的小院子”。本文来源8月3日《晶报》深港书评,

作者林霄霄,编辑余梓宏。

《北海之心:阿姆斯特丹的光荣与哀伤》

(荷)黑尔特·马柯 著

金风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年3月

位于西北欧一角的荷兰,国土面积约等于2.5个北京市,人口则略少于北京市的常住人口。那里有一种打趣的说法,说荷兰人是欧洲的中国人。这个小小的国家,从明代起就与中国交往密切,汉学研究一度也相当发达,加之在荷兰生活的华裔众多,中国文化早已进入荷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荷兰老百姓,言谈间对中国都颇为熟稔。那么提到阿姆斯特丹,大多数中国读者会想到什么呢?古老的运河和黄金时代的房屋?遍布全城的自行车?伦勃朗和梵高?风车和木鞋?还是无垠的郁金香花田?作为荷兰的首都,绝大多数人理所当然地会认为,阿姆斯特丹就代表了荷兰。然而读罢《北海之心:阿姆斯特丹的光荣与哀伤》这本书,你的这种想象,一定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冲击。

《北海之心》的原著是荷兰语的,书名直译是“阿姆斯特丹的小历史”,书如其名,这不是严肃的历史学专著,而是面向大众的历史科普类读物。全书共分10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阿姆斯特丹这座城市从11世纪到20世纪末的历史。虽非学术专著,但本书运用的史料极为丰富,作者采用的是典型的微观史学的写作方式,通过一件器物、一篇日记、一幅素描,乃至警察局的报案记录,用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以点及面,串起了这座世界名城1000多年的历史。各个章节彼此联系紧密,有着清晰的起承转合,共同构成了全书缜密的逻辑体系。全书的主线当然是阿姆斯特丹的斗争史: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围绕海上贸易权的斗争、天主教与新教的斗争、城里不同阶层的斗争,甚至是阿姆斯特丹与以奥兰治家族为首的荷兰统治者的争斗……但表现手法却颇为新颖。

长久以来,我们在阅读历史书籍时,已经习惯了由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但这本书的作者,却非常巧妙地运用史料,特别是当时在阿姆斯特丹生活的普通人的日记,打破了这个常规。比如在第五章《八十年战争中的城市》里,天主教神父沃特尔·雅各布松的日记被反复引用,用以从宗教改革中被驱逐一方的视角,解读16世纪城里所经历的新教崛起及战乱纷争。在第七章《冰河世纪的延续》中,中产阶级的代表——水坝市场鱼市管理员雅各布·比克·雷伊的日记,则充分彰显了18世纪下半叶,阿姆斯特丹早已不复黄金时代的雄心勃勃,取而代之的则是吏治腐败、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拉大、实业让位于金融业、严寒下饥荒隐隐现身的现实,整个城市暮气沉沉,似乎已预告了阶层的动荡,以及共和国的灭亡。

当然,在这本书中登场的也不乏历史名人,通过史料背后小故事的充填,他们的形象也比以往更加立体。比如在第六章《局内人和局外人》里,作者通过一副素描,将荷兰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伦勃朗,与1664年来自丹麦的“新移民”,18岁女孩艾尔斯·克里斯蒂安的命运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一个是荷兰黄金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一个则是只身前往当时北海之滨最繁华的城市,却不幸“淘金”失败,被处极刑的平凡外国女孩。貌似截然不同的两人,却被作者的慧眼发现了共通之处:他们都是身处顶峰的阿姆斯特丹的“局外人”,无论如何努力和钻营,他们始终无法在貌似开放的阿姆斯特丹,真正跻身主流社会。而这里的伦勃朗,也不再仅仅是那位意气风发的荷兰油画巨匠,他的固执和贪婪,以及暮年的落魄,通过作者引用的庭审记录、信件等,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书对我触动最深的,是第九章《第11537次列车的终点站》。这依旧是从细节入手的一章,11537次列车,凌晨2:16从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出发,早晨5:48抵达霍赫哈伦。之后这趟列车上的乘客会被转运至德国边境——是的,这是一趟在二战期间,荷兰人专门开设的,几乎仅用于把阿姆斯特丹的犹太人运往集中营的列车。大多数人对于德据时期的阿姆斯特丹的了解,可能仅限于《安妮日记》的记述,并或多或者地存在着一种印象,认为在二战期间,阿姆斯特丹的市民全都在努力保护城内的犹太人免受德国人的屠杀。而这一章,可说是直接撕开了这层温情的面纱。在叙述这段历史时,作者聚焦了德·米兰达的悲剧。德·米兰达是犹太人,社会主义者,曾在二战前担任过阿姆斯特丹市长,大力推行保障住房等项目。二十世纪上半叶阿姆斯特丹市内的几大变化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传统犹太社群的年轻人开始融入普通市民的生活,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社会保障体系的雏形,工人运动,政治选举的新型态……德·米兰达是一位充满着蓬勃朝气之人,一腔热血地要为阿姆斯特丹、乃至全荷兰做出贡献,但他的一切奋斗,都随着德国人的占领戛然而止。整个二战期间,在荷兰的犹太人,仅有五分之一有机会躲过纳粹的屠杀,这一比例远低于其它同被德国纳粹占领的欧洲国家,而阿姆斯特丹是全荷兰犹太人最主要的聚集地。与之对应的事实是,德国派往荷兰负责清除犹太人的人员,最多时也不足60人;荷兰负责把人运往德国的火车,五年里从未出过一起事故……没有荷兰人、尤其是阿姆斯特丹市民的顺从配合,二战后,该城的犹太人不会仅有5000名活了下来。当然,作者也记述了很多抵抗运动人士的英勇斗争,比如金融业精英范·豪尔兄弟利用专业知识保障抵抗资金等一系列壮举。但从这一章中,你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客观、冷静的历史书写态度:用史料说话,而不掺杂太多的个人感情。

《北海之心》的作者黑尔特·马柯,是一位笔耕不辍的资深作家。他1946年出生于荷兰南部的新教牧师家庭,成年后,长期在阿姆斯特丹工作和生活,从业经验丰富,在大学里教过法律、在议会下院做过助理,也为多家报纸和媒体撰写过稿件。他一直关注着荷兰、欧洲乃至全球的各种社会问题,特别是移民问题。同时,他也很喜欢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解读当代城市所面临的难题。非科班出身的他,在2000年至2003年之间,代表阿姆斯特丹市担任了阿姆斯特丹大学“大城市问题”的特别教授,这充分证明了社会对他在阿姆斯特丹市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的认可。马柯的作品虽然都是社科类的,多以移民问题或者历史为主题,但颇受荷兰读者的欢迎,不仅多次获奖,也常常跻身荷兰国内的畅销书榜单,被读者评选为年度最受欢迎的图书,甚至被翻译为多种语言,远销海外。浏览网上的评价,读者们提到最多的就是“可读性”,马柯的书注重细节,史料翔实,用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让读者身临其境,同时行文流畅而幽默,让人不忍释卷。

作为一名曾去过阿姆斯特丹几次的中国人,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非常愉悦的。作者对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深谙于心,伴随优美而风趣的文字,也得益于精准的中文翻译,一幅幅不同时期阿姆斯特丹的市景图在我眼前展开:原来内城曾有那么多条运河被挖掘又被填埋,原来安妮之家旁的西教堂见证了这么多历史事件,原来阿姆斯特丹中心火车站是政治斗争的产物,原来水坝广场上的皇宫是阿姆斯特丹与王室“和解”的标志……老阿姆斯特丹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着历史的印记。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拜读历史科普类读物时,实属难得。

本书的历史叙述结束于世纪之交。此时的阿姆斯特丹,已经从过去游离于荷兰其它区域之外、时不时与荷兰统治者产生利益冲突并敢于和对方叫板的“独立”城市,变成了因为“以爱惹麻烦闻名”,所以“最能体现荷兰精神的地方”。这种时间带来的改变,在读罢全书后,不免带了些作者的戏谑。然而阿姆斯特丹却无暇自嘲,因为新的时代带来的是新的问题,横亘在这座北海边的历史名城眼前的,是无数的新挑战,而这座城市,正是在一次次挑战下,顽强地生存至今。

BOOK

来源:8月3日《晶报》深港书评

作者林霄霄,编辑余梓宏

设计:张芸芸 高云彤(实习)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